胃肠动力诊疗中心建设规范

2024-11-2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食管疾病协作组
  通信作者:肖英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广州 510080 , Email:xyingl@mail.sysu.edu.cn, 电话:020-87332200-8182; 陈旻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广州 510080 ,Email:chenminhu@mail.sysu.edu.cn,电话:020-87755766


  【引用本文】中文: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食管疾病协作组.胃肠动力诊疗中心建设范[J]. 中华消化杂志,2023,43(10):649-656. DOI:10.3760/cma.j.cn311367-20230704-00302.英文:Esophageal Disease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Standards for establish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enters for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J].Chin J Dig,2023,43(10):649-656. DOI:10.3760/cma.j.cn311367-20230704-00302.
  【摘要】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消化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疾病,对于疑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患者,胃肠动力检查的作用愈发突出。胃肠动力检查可为消化科医师提供常见症状的诊断线索。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核心要素,建立配置齐全的胃肠动力诊疗中心是有效开展胃肠动力亚专科的必备条件。为规范我国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建设,特制定此建设规范。
  【关键词】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胃肠动力诊疗中心;建设规范
  DOI:10.3760/cma.j.cn311367-20230704-00302


  Standards for establish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enters for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Group,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Group, Esophageal Disease   Group, Chinese Society ofGastroenter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Xiao Yinglian, Department of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080, China, Email : xyingl @ mail.sysu.edu.cn, Tel : 0086-20-87332200-8182 ; Chen Minhu, Department of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80, China, Email : chenminhu@ mail.sysu.edu.cn, Tel : 0086-20-87755766
  【Abstract 】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are common diseases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gastroenterologists.   For patients   suspected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the role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examin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examination can provide diagnostic clues to common symptoms for gastroenterologist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are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cent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ully equipped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center for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is a prerequisite for effectively carrying out sub-specialtie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order to standardiz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centers for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in China, the standards are hereby formulated.
  【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center; Specification
  DOI:10.3760/cma.j.cn311367-20230704-00302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表1)是消化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疾病[1],这类患者约占消化门诊就诊患者的50%。对于疑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患者,胃肠动力检查的作用愈发关键。胃肠动力检查可为消化科医师提供常见症状的诊断线索,包括烧心、吞咽困难、胸痛、呕吐、慢性便秘和大便失禁等;亦可检出患者异常的生理行为模式,从而指导疾 病的诊治。针对有食管症状的患者,食管测压和反流监测有助于明确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的诊断,并评估其食管动力情况;还能为具有食管症状表现的少见病提供诊断依据,如贲门失弛缓症和硬皮病等;肛门直肠测压可明确便秘和大便失禁是属于感觉还是运动功能障碍,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因此,胃肠动力检查可促进医师对胃肠道异常动力的理解,并确定症状与动力障碍的关系。此外,生物反馈治疗、经皮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方法日趋成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药物治疗之外的选择。

表1 依据解剖部位划分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目前我国胃肠动力检查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普及率不高,但随着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的 病理生理机制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医疗中心 开始开展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检查,并启动相应 治疗。为规范我国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建设,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食管疾病协作组 制定了《胃肠动力诊疗中心建设规范》。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核心要素,建立配置齐全的胃肠动力诊疗中心是有效开展胃肠动力亚专科的必备条件。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配置需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2]:完善的硬件配置、流畅的工作流程、合理的人员配置 及培训。


  一、硬件配置

  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配置应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舒适的诊疗环境,保护患者隐私,同时保证运转效率和患者安全。

  (一)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选址
  胃肠动力诊疗中心可根据所在中心的实际需求选址。如中心需实现内镜联合生理学检测,则应邻近内镜中心,方便进行内镜下放置食管、结肠或胃十二指肠测压导管、无线pH胶囊和进行功能性腔内平面成像(functional lumen imaging probe, FLIP ) 检查等。如中心邻近门诊可方便患者检查前后的咨询,邻近导管洗消部门则可降低周转时间,提高检查室的运转效率。

  (二)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规模
  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规模应包括初始所需面积和预期增长面积,推荐功能区面积至少为30m2,胃肠动力诊疗中心应划分好患者接待区,准备区,上、下消化道检查区,洗手间和洗消区等功能分区。如有条件,可在胃肠动力诊疗中心内设置功能性胃肠病专病门诊,方便患者咨询。检查间,特别是肛肠功能检查间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三)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配置
  每个检查间的基本配备包括1张检查床,可用于置物的医用手推车,可调节高度的椅子,清洗水槽 和消毒用品,放置物品和患者资料的储物柜,检查设备(包括计算机)、血压计和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急救物品(如呼吸设备、负压吸引、吸氧设备等)。 如存在患者单独被留在检查间的可能,则检查间内还需配备紧急呼叫按钮。胃肠动力诊疗中心附近还需配备供患者使用的洗手间。除此之外,检查间内 应张贴相应检查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指引,内容可参考2020 年发表的《中国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临床操作指南(成人)》[3]与2021 年发表的《食管动态 反流监测临床操作指南(成人)》[4] 。
  常见的胃肠动力相关检查项目见表2[5-9]。基本的检查项目包括食管测压、24h便携式反流监测和肛门直肠测压。除基本检查项目,表2 中其他检查项目可根据医院希望开展的检查项目和面向的患 者群体进行选择和调整。检查室的级别可随检查项目的增加而升级。
  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检查设备应获得国家管理机构的市场准入许可,设备还需要进行日常维护,维护工作包括每次检查间隔的清洁和灭菌,定期的病原学检查和保养维护。胃肠动力诊疗中心应具备一定的数据采集和储存保管能力,按照国家对数据和信息的保存年限要求保存患者信息。

表2 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诊疗项目

  注:a为胃肠动力检查室应配备的基本项目,其余为可选项目;b为目前应用较少的项目,可根据自身需求添加


  二、工作流程
  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工作流程满足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安排检查时间、有效管理患者、优化检查流程。
  (一)胃肠动力诊疗中心时间规划
  胃肠动力诊疗中心高效运转的关键是构建合理 的动力检查时间安排。检查的时间安排应考虑到患者报到、评估、预约、检查、检查间和导管周转所需的时间,另外还需预留足够的时间用于特殊疾病的检查(如反刍综合征)、设备故障排除和研究数据收集。时间安排还需考虑每种检查类型的容量需求,人员和导管设备的饱和度。各中心可根据自身项目开展的情况规划动力诊疗中心的时间安排,时间安 排需考虑以下因素:需空腹的检查宜安排在上午进行;检查时间较长的项目宜安排在下午进行。同时还需预留可供紧急住院病例或长途就诊患者紧急检查的时间。胃肠动力诊疗中心除了日常运作外,还 需面对多种突发情况,安排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工作还需考虑到主管医师及可执行紧急检查的机动人员的时间安排。
  (二)患者教育和准备
  检查前对患者的全面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检查的了解,减少恐惧,增加配合度。应针对患者即将进行的检查,向患者解释禁食和麻醉的过程,告知患者是否需要陪同,以及用药须知,对于进行下消化道动力检查的患者还需告知肠道准备的注意事项。用药须知包括停用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如抑酸 药物、胃肠促动药、阿片类药物和抗胆碱能药)和增加检查风险的药物(如抗凝药)。患者教育应采取面对面或电话的形式进行。
  患者离院时需告知患者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沟通检查过程中的症状记录和仪 器设备故障问题,告知患者何时归还设备,从而为下一例预约的患者做好准备。
  (三)规范胃肠动力检查流程
  胃肠动力检查流程包括①患者知情同意,②检 查前问卷调查,③仪器校正,④进行检查,⑤检查间 和导管的周转,⑥结果分析及报告发放。操作人员在检查完成后应完善检查标记、去除伪影、录入日志卡信息等,以供下一步数据分析。医师完成分析后,最终报告应递交给转诊医师和患者。
  详细的食管测压、食管反流监测、肛门直肠测压流程参见本文四至六节。


  三、人员配置及培训
  (一)人员配置
  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的人员构成包括医师、医技 人员和管理员等。
  数据分析、结果解读及诊疗中心的管理可由医师担任。需根据能力资质制定个体化的动力知识培训方案,确保医师具备分析动力数据的必要技术、认知能力和综合技能。医师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检查目的,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专业解释。 动力检查结果分析的学习曲线因人而异,因此,基于医师资质可进行个体化动力检查训练。作为管理者,医师应对胃肠动力诊疗中心运作的各个环节进 行监督,改善流程,并与检查人员针对特殊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检查方案。
  医技人员可为技术员或护士,应进行个体化的系统培训,时间至少为3~ 6个月。内镜室护士具备一定的消化系统疾病的处理经验,对消化道解剖也更熟悉,从事消化道动力检查具有一定的优势。操作者检查前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拟解决的问题。例如,外科转诊的患者可能需要重视食管体部蠕动的 评估,尤其是蠕动强度,用以指导后续是否及如何进行胃底折叠术;某些患者需要进行更多次吞咽才能采集到准确的食管动力信息;耳鼻喉科转诊的患者往往需要对咽部和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UES)进行详细评估。检查人员与医师必须针对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沟通,明确患者的检查目的及检查过程中的特殊要求。
  预约工作可由医师或检查人员担任。预约人员需清楚了解检查的要点[如禁食、患者应停止服用 的药物(如抑酸药物、胃肠促动药)、检查持续时间 和协调患者其他检查的顺序],并且需要向患者解 释检查前的注意事项,与患者进行密切沟通。
  胃肠动力诊疗中心应安排定期随访患者及病例讨论,以确保医师、检查人员和预约人员在检查流程和识别患者异常表现方面保持共同认知。
  (二)培训与资质
  目前国内尚未健全规范的动力亚专科标准化培训课程和资质认定体系。动力培训课程应根据学习的深入程度分级,由浅入深面向消化专科医师、动力检查操作人员、从事动力亚专科的医师及负责授课的动力培训人员,课程内容包括胃肠动力临床知识和进展学习、检查操作、数据分析、成果考核等。检 查操作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和培训人员在上岗前均 须进行资质认定。

  根据学习的深入程度,可将动力培训分为三级,分别面向不同类型的医务人员,具体分级如下(图1) 。

图1 胃肠动力培训分级与面向人群

  1. 初级培训:初级培训是动力疾病最基础的课程,主要面向非动力专业的消化专科医师。初级培训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解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掌握这类患者的诊治方法,并了解各种动力检查对患者的意义。学员应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从而及时判断和处理患者可能存在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学员还需了解各项检查的适应证,对检查报告如何解读以及据此对患者提供 初步的治疗方案,根据自身条件还可能有机会接触到动力检查的操作。本阶段的学习途径包括专科轮转、培训班、学术讲座等。成果考核形式主要为相关知识内容考试,用于评估初级培训后学员 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胃肠动力诊疗质控中心可建立考核题库,考试内容 侧重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学员只能在通过考试后方能进行专业级培训。
  2. 专业级培训:专业级课程主要面向胃肠动力诊疗操作人员和动力亚专科医师。这一阶段学员需要熟悉不同类型的动力诊疗操作和解读,操作人员和医师须经过培训和资质认定方能上岗。动力亚专科医师除了完成操作者培训外,还需掌握不同动力 检查数据分析和报告发放,同时还需更深入了解动 力疾病的发病机制,熟悉最新的疾病治疗方法与管 理策略,培养多学科管理动力疾病的思维,完成培训后能给予患者和非专科医师一定的胃肠动力方面专 业意见。这一阶段针对操作者和医师有不同的培训体系。
  (1)操作者培训[10]:一般而言,对于实施操作的 人员培训,目前多采取学徒制培训。即操作人员先 观察他人实施检查,然后在有经验人员的指导下,进 行实践操作。操作人员的培训共分为3个阶段,总时长为3~ 6个月。①观摩期:学员观察经验丰富的检查者进行检查、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了解检查间 的仪器用品放置,学习各项检查的技术原理和操作要点。学员需完成10~15 例检查的观摩。②一对一指导期:学员在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指导下进行 检查实践,可随时寻求带教老师的帮助。本阶段一般持续1~ 2个月,带教老师与学员应定期总结,讨论该阶段学员的收获与不足之处。③独立操作期:本阶段由学员独立进行检查操作,此时学员应具备识别疑难病例和调整操作手法及检查方案的能力,学员至少需完成50例食管测压、25例食管pH或pH-阻抗监测、30例肛门直肠测压和10例生物反馈治疗的训练方能完成本阶段学习,检测例数可由带教老师根据学员资质进行调整,最后由胃肠动力诊疗中心主管医师评估认证学员的操作资质,如主管医师评估学员已达到独立操作的资质,上述要求完成病例数可酌情减少,如未达标则应延长学习时间。
  (2)医师培训[11]:从事动力亚专科的医师需在知名的胃肠动力中心学习3~ 6个月并完成专业级培训课程和操作者培训,操作者培训和医师培训可同时进行。医师培训相比操作者培训,增加数据分析、门诊和(或)内镜观摩学习、了解学科前沿等内容,本阶段各模块的时间分配由所在胃肠动力诊疗中心决定,带教医师应根据学员的资质个体化调整学习内容。具体内容如下。①数据分析:医师应学习分析的胃肠动力检查项目可根据所在胃肠动力诊疗中心条件调整,最基本的分析项目应包括食管测压、食管pH 或pH-阻抗监测和肛门直肠测压。此阶段建议学员与带教医师独立分析同一病例,随后对 比结果的差异。学员可尝试发放报告,发放时应注 意患者不同的主诉对报告的发放要求,最后由带教 医师审核并给予建议。②门诊观摩:开设教学门诊可增加学员接触疑难病例的机会,培养学员整合患 者信息和收集病史的能力,学习胃肠动力障碍性 疾病的鉴别,掌握不同类型疾病患者的诊断流程 和短期与长期治疗方案。③内镜观摩:参观不同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内镜下检查和治疗方法,如无线pH 胶囊的放置,贲门失弛缓症的球囊扩张治疗、肉毒菌素注射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以及 GERD 的内镜下抗反流手术等。④了解学科前沿: 每1~ 2周进行科室内经验交流,教授学员相关疾病最新的诊治进展与临床实用性知识;另外还需开设病例讨论,增强学员对疑难病例的阅片和诊治能力;对于未来有科研需求的学员,胃肠动力中心还开展文献分享会讨论相关疾病的科研进展。

  3. 资深医师培训:资深医师培训主要面向已完成专业级培训的胃肠动力亚专科医师,这部分学员未来可能在临床实践、基础及临床研究等方面专攻动力障碍性疾病,日后从事动力方面的管理和培训。从事动力诊疗中心管理或负责学员培训的医师均须完成资深医师培训[12] 。
  本阶段的学习旨在增加学员在动力障碍性疾病中的诊疗经验,提高学员在患者诊治、数据分析、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加强动力相关疾病进阶诊治方法的学习(如多学科管理的诊治理念、内镜治疗等),提升学员对疑难病例的诊治能力和对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本阶段建议学员前往国内外知名胃肠动力诊疗中心学习,学习 内容和时间规划视学员未来的工作方向而定,专家级培训的学习时长可弹性调整,如对于日后从事临床研究的学员应在胃肠动力诊疗中心、内镜中心、门诊学习进修,时长为6~12 个月;对于日后从事基础转化研究的学员则应在实验室内学习,时长为2~3 年。
  资深医师培训应不限于技能的培训,还需培养致力于动力障碍性疾病科教研的热情,本阶段的学习需达到以下目标:①精通针对各类患者的胃肠动力检查操作与分析,对前沿检查和实验性检查也需有一定了解;②对各类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生机制具有清晰的认知,并能将这些知识熟练应用于疾病的诊治及与患者的沟通中;③掌握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治方法;④掌握内镜微创手术围手术期检查和随访方法;⑤具备规划和建立胃肠动力诊疗中心、组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多学科管理团队的能力;⑥具备进行相关疾病临床研究的能力;⑦具备培养动力亚专科医师的能力。


  四、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 HREM)操作流程
  (一)操作前准备
  1. 消化道准备:检查前禁食至少6h,禁水2h。
  2. 核对受检者信息:核对申请单与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和年龄是否一致,熟悉病史、症状等,了解有无禁忌证。
  3. 了解用药史:检测前48h停用影响食管动力的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盐类、胃肠促动药、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等,除非因受检者治疗需要无法停药。
  4. 了解内镜下表现等信息:对于需要通过测压 解释症状原因的受检者,在测压前应完成内镜检查,了解上消化道特别是食管的情况,不仅有助于诊断,也有助于了解是否存在插管风险增加的情况,如食管憩室、食管静脉曲张、气管-食管瘘等。
  5. 了解检查目的:通过患者的检查申请单、既往病史及与推荐检查的医师沟通等方式了解检查的目的,评估检查中需要特别关注的要点及是否需要行特殊的激发试验。
  6. 沟通操作信息:与受检者充分沟通,说明检查的意义、安全性,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应特别交待受检者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其更好地配合。
  7. 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应包含食管测压的临床意义、患者的受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等内容。
  (二)物品准备
  1. 一般物品:无论采用固态还是水灌注测压系统,均需准备润滑剂、杯子、饮用水、10mL注射器(用于定量抽吸饮用水)、吸管、胶布、纸巾、无菌手套、污物桶。
  2. 特殊物品:①固态测压系统需准备一次性导管套膜、消毒棉片、滑石粉棉片、气吹(用于导管套 膜)、校准盆、水温计(用于体温校准);②水灌注测压系统需准备托盘(用于放置导管)、灌注用水(建 议使用灭菌注射用水)。
  3. 测压用食团:常规测压只进行水吞咽,若测压时拟行激发试验,则应准备相应的食团,固体吞咽可选用面包、馒头或米饭,黏胶吞咽可选用果酱、果冻或酸奶。
  (三)导管和测压系统准备
  1. 导管连接前准备:固态测压导管于测压前可 酌情使用一次性保护套膜,对于采用套膜的固态测 压导管,套膜前需要吹气检查套膜是否漏气,套膜完成后应注意充分排气,并将套膜开口与导管缠紧。水灌注系统导管无需特别准备。

  2. 测压导管连接:将准备好的测压导管连接至HREM系统,水灌注系统导管各个通道连接至相应的灌注孔,固态测压导管直接将导管连接线接至数据采集器。
  3. 运行数据采集系统:确定导管正确连接至测压系统后,开始运行数据采集系统,录入受检者信息。
  4. 导管压力与温度校准:不管是采用水灌注还是固态测压系统,每次检查前必须进行压力校准。若采用固态测压导管,根据导管要求每周至少进行1次温度校准。
  5. 导管压力置零:导管在正式置入受检者体内前,应先进行压力置零以保证准确的压力测量。由于水灌注导管的压力感受会受到水势能的影响,水灌注的导管所在高度不同会带来压力测量的不同。
  水灌注测压导管应在患者平卧位时腋中线水平(导 管置入体内的高度)进行压力置零。固态测压导管的压力测量不受导管高度影响,可在任意水平进行压力置零。
  (四)测压操作
  1. 导管置入体位:受检者取坐位,平静呼吸,保持上半身端直,头部前倾,使下颔靠往胸部。
  2. 置管过程:操作者站立在受检者前方或右前方,手持测压导管,选择受检者通气较好的鼻孔将导管轻柔地插入鼻腔,导管前端进入咽喉部后,嘱受检者做吞咽动作,可见咽肌收缩波,在吞咽力量的带领下,导管顺利通过UES,继续插入导管,可见食管体部推进性收缩波,确认导管通过食管胃连接部( esophagogastric j unction, EGJ) 后,对导管位置进行微调,应保证胃内有足够的压力通道,完成置管。当患者食管过长,无法同时显示咽部、UES、食管体部、EGJ 和胃内压力时,优先保证胃内、EGJ和食管体部的压力显示。
  3. 导管固定和位置录入:拭去面部分泌物,保证鼻翼处干燥,使用胶布在鼻翼处固定导管。读取导管在鼻孔处的刻度,将此刻度数值录入采集软件。 注意导管需牢固固定,以免后期测压时导管移位。
  4. 导管适应:导管置入后,让受检者适应3~5 min后再开始采集数据。
  5. 检测体位:采用水灌注系统导管检测时,被检查者应处于平卧位。采用固态导管检测时,体位不影响压力测量,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相应体位,如平卧位、半卧位、坐位。
  6. 数据采集:进行以下试验采集数据。①静息压力,嘱受检者平静呼吸,停止吞咽30s记录静息压力(若患者无法坚持,则停止吞咽至少10s)。 ②10 次5mL 水单口吞咽,检查者用注射器量取5mL水后注入受检者口腔,确认受检者未处于自主吞咽 过程中后,检查者发出“吞咽”指令,受检者按指令将水团一次性吞入,并保证吞咽后约10s内不再进行自主吞咽。③附加激发试验,除常规检查内容外,可选择进行一些激发试验,以更好地检测食管在不同状态的功能。多次快速吞咽(multiple rapid swallow,MRS):用注射器抽吸10mL水,以2~3s的节律嘱患者进行5次连续吞咽,每次注入2mL水。MRS是反映食管体部收缩储备功能的检测方法,主要用于GERD患者的术前评估,若MRS后食管体部收缩波的力度强于单次吞咽,表示受检者食管体部收缩储备功能好,其接受外科手术后吞咽困难发生可能性较小。每位受检者至少采集2~3次MRS。④快速饮水挑战(rapid drink challenge, RDC),嘱受检者在30s内快速连续吞咽200mL水。该项检测是反映食管体部抑制功能和EGJ松弛的方法,主要用于吞咽困难患者的评估。⑤其他,如固体或黏胶吞咽可检测食管体部蠕动功能和EGJ功能,是对水吞咽的补充,主要用于吞咽困难患者的评估。试餐可选用能够诱发患者症状的非标准餐,主要用于反流、反刍、嗳气等症状的观察和评估。以上检测完成后更换体位(坐位)进行检测。
  (五)数据采集后处理
  1. 拔管与数据保存:嘱受检者深吸气,屏住呼吸,拔出导管,再保存数据。
  2. 设备消毒:测压操作完成后将导管从测压系 统中断开,根据生产厂家的消毒指导进行常规消毒。


  五、食管反流监测操作流程
  (一)患者准备
  检查前准备工作如下:①需停用抗酸药(如铝 碳酸镁、硫糖铝等)>1d,停用胃肠促动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和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d,停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艾普拉唑等)和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7d。若患者既往未明确诊断GERD,建议停用抑酸剂至少7d后行食管动态反流监测;若患者已确诊GERD,为明确抑酸剂治疗失败的原因,可在服用抑酸剂的情况下行食管动态反流监测。②禁食6~8h。对于有明显吞咽困难的患者,检查前1d晚餐应进流食,必要时延长禁食时间。③向患者了解病史、症状,回顾检查前的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了解是否存在解剖异常,排除禁忌证。④向患者充分说明检查的步骤、意义和安全性,以消除患者恐惧感,取得患者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仪器准备
  每次检查前更换新电池以确保电量充足,电极导管和便携式记录仪连接好后开启记录仪,对导管电极进行校正。校正完毕后,在记录仪上输入患者的检查编号和检查时间,并将记录仪上的按键定义为患者的主诉症状,一般食管动态反流监测的症状 种类=2 种,且仅记录发作性症状(如烧心、反酸、胸痛、嗳气、咳嗽等),而非持续存在症状(如咽部不适 感、声嘶等)的发作情况。
  (三)置管方法
  ①检查受检者鼻孔,选择通气较好的一侧进行置管。受检者取坐位,平静呼吸并保持上半身挺直,头部摆正,用表面麻醉剂麻醉受检侧鼻孔的鼻黏膜。 ②将导管轻柔地送入受检者鼻腔内,当导管触及咽后壁时嘱受检者低头、屈颈,使下颌贴近胸壁,随后继续进管。当导管接近咽喉部时,嘱患者吞咽以借助吞咽的力量使导管通过UES。③继续进管,将pH电极置于距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 上缘口侧5cm处(推荐有条件的单 位在反流监测前先进行食管测压以准确定位LES)。
  (四)固定
  确定pH电极的放置位置后,将受检者面部的分泌物擦拭干净,用胶布将导管固定于面颊部,再将导管绕耳后经颈部固定并下行连接记录仪,最后将记录仪置入专用背包中,嘱受检者佩戴。
  (五)记录
  在开始监测前,应向受检者细致解释记录仪上按钮的意义,嘱咐并训练其在监测过程中正确按压信号按钮记录日志。记录内容包括进食起止时间(三餐)、睡眠(卧位)和起床的时间,以及症状(如烧心、反酸、胸痛、嗳气、咳嗽等)的发作时间和服用药物的时间。必要时可在记录仪按钮上张贴文字标签提醒受检者。对于无法配合按压信号按钮的受检者,应给予纸质版日志卡,嘱其精确记录症状的发作 时间,以及饮食和体位改变的起止时间(精确至秒)。检查期间,禁食酸性或碱性食物(如泡菜、西红柿等)和刺激性食物,禁饮酸性饮料、果汁和刺激 性饮品(如咖啡、含酒精饮料等),可保持日常活动和进餐,但不得洗澡,以免损坏记录仪。
  (六)拔管
  食管动态反流的监测时长应尽量达到24h,最短不能<16h,其中日间监测时间不可<10h。受检患者记录完成后回医院拔管,将记录仪中的数据上传至计算机,通过专业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若受检者使用纸质版日志卡,则需手动添加发生的事件。


  六、肛门直肠测压流程
  (一)检查前准备
  1. 患者下消化道准备:患者检查前2h使用开塞露灌肠,检查前需排尿、排便。
  2. 核对受试者信息:核对申请单与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和年龄是否一致,熟悉病史、症状等,了解有无禁忌证。
  3. 了解患者检查目的:了解患者检查适应证和内镜下表现等信息。
  4. 沟通操作信息:与受检者充分沟通,说明检查 的意义、安全性,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应特别交待受检者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其更好地配合。
  5. 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应包含肛门直肠测压的临床意义、患者的受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等内容。
  (二)物品准备
  1. 一般物品:固态和(或)水灌注测压系统,50mL和100mL注射器、三通阀、电极保护膜、润滑剂、无菌手套、消毒中床单、污物桶。
  2. 特殊物品:①固态测压系统需准备一次性导管套膜、消毒棉片、滑石粉棉片、气吹(用于导管套 膜)、校准盆、水温计(用于体温校准);②水灌注测 压系统需准备托盘(用于放置导管)、灌注用水(建 议使用灭菌注射用水)。
  (三)导管和测压系统准备
  1. 导管连接前准备:固态测压导管于测压前可酌情使用一次性保护套膜,对于采用套膜的固态测压导管,套膜前需要吹气检查套膜是否漏气,套膜完成后应注意充分排气,并将套膜开口与导管缠紧。
水灌注系统导管无需特别准备。
  2. 测压导管连接:将准备好的测压导管连接至HREM系统,水灌注系统导管各个通道连接至相应 的灌注孔,固态测压导管直接将导管连接线接至数据采集器。
  3. 运行数据采集系统:确定导管正确连接至测压系统后,开始运行数据采集系统,录入受检者信息。
  4. 导管压力与温度校准:不管是采用水灌注还是固态测压系统,每次检查前必须进行压力校准。若采用固态测压导管,根据导管要求每周至少进行1次温度校准。
  5. 导管压力置零:导管在正式置入受检者体内前,应先进行压力置零以保证准确的压力测量。由于水灌注导管的压力感受会受到水势能的影响,水灌注的导管所在高度不同会带来压力测量的不同。水灌注测压导管应在患者平卧位时肛门水平(导管置入体内的高度)进行压力置零。固态测压导管的压力测量不受导管高度影响,可在任意水平进行压力置零。
  (四)测压操作
  1.插管前检查:嘱患者取侧卧位,屈髋屈膝,并进行检查前指诊(解剖异常或残留粪便)。
  2.置管位置:插管至部分直肠压力和肛管括约肌压力带可完整显示后,用手固定导管位置
  3.数据采集流程:①适应期,嘱患者休息3min,适应导管;②静息期,嘱患者持续60s不进行动作,采集静息压力;③短时间收缩肛门,每次收缩5s,休息30s,做3次;④长时间收缩肛门,收缩30s,休息60s,做1次;⑤咳嗽,每咳嗽1次,休息30s,做2次;⑥模拟排便,每次模拟排便15s,休息30s,做3次;⑦ 直肠肛管抑制反射(rectoanal inhibitory reflex,RAIR),起始(第1次)注气10mL,第2次注气20mL,第3次注气30mL,第4次注气40mL,第5次注气50mL(结束检查)。在以上注气过程中一旦出现阳性(气囊充气期间肛门内括约肌压力相比基线下降>20%时,则认为RAIR试验阳性),即可停止继续注气,每次间隔30s;⑧直肠感觉测试,通过导管向患者持续注气,直至患者出现初始感觉、便意感、排便窘迫感和最大耐受感,每次患者报告出现感觉后,需抽回所有气体,重新再次注气;⑨球囊排出试验。
  (五)数据采集后处理
  1.拔管:排出所有气体之后拔管,进行数据保存。
  2.设备消毒:测压操作完成后将导管从测压系统中断开,根据生产厂家的消毒指导进行常规消毒。


  利益冲突 专家组所有成员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执笔专家:肖英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陈旻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专家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旻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迟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戴菲(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戴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段志军(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侯晓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黄智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李晓青(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李延青(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林琳(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吕宾[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王邦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王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向雪莲(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肖英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姚玮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张妮娜(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邹多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


  参考文献

  [1]Parkman HP,Orr WC. Th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laboratory[J].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7,36(3):515-529,Ⅶ-Ⅷ.DOI:10. 1016 /j. gtc. 2007. 07. 010.
  [2]Yadlapati R,Chen JW,Khan A. How to set up a successful motility lab[J]. Gastroenterology,2020,158(5):1202-1210.DOI:10. 1053 / j. gastro. 2020. 01. 030.
  [3]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临床操作指南(成人)[J]. 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3-8. DOI:10. 3760 / cma. j. issn. 0254-1432. 2020.01. 002.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大中华区消化动力联盟. 食管动态反流监测临床操作指南(成人)[J]. 中华消化杂志,2021,41(3):149158. DOI:10. 3760 / cma. j. cn311367-20210114-00032.
  [5]Rosenblatt P. New developments in therapies for fecal incontinence[J]. 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15,27(5):353-358. DOI:10. 1097 / GCO. 0000000000000201.
  [6]Vasant DH, Paine PA, Black CJ,et al. 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Gut,2021,70(7):1214-1240. DOI:10. 1136 /gutjnl2021-324598.
  [7]Chen JDZ,Ni M,Yin J.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s for gut motility disorders [J / OL].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8,30(7):e13393 (2018-06-15)[2023-07-03]. https:// doi. org /10. 1111 / nmo. 13393.
  [8]Rao SS,Benninga MA,Bharucha AE,et al. ANMSESNM position paper and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biofeedback therapy for anorectal disorders[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5,27(5):594-609. DOI:10. 1111 / nmo. 12520.
  [9]Luo Y,Keefer L. Role of psychological questionnaires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withi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J / OL].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21,33(12):e14297(2021-11-17)[2023-07-03]. https:// doi. org / 10. 1111 / nmo. 14297.
  [10]Baker JR, Curtin BF, Moshiree B,et al. Organizing and developing a GI motility lab in community practice:challenges and rewards[J]. Curr Gastroenterol Rep,2022,24(6):73-87. DOI:10. 1007 / s11894-022-00838-5.
  [11]Vasant DH,Sharma A,Bhagatwala J,et al. Apprenticeship based training in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J]. 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8,12(3):215-222. DOI:10.1080 / 17474124.2018.1406308.
  [12]Gyawali CP,Savarino E,Lazarescu A,et al. Curriculum for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training:a report from the joint ANMSESNM task force[J / OL].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8,30(9):e13341 (2018-03-25)[2023-07-03]. https:// doi. org/10.1111/nmo.13341.


  (收稿日期:2023-07-04)
  (本文编辑:陆祎)


分享